来源:小编 更新:2024-11-14 02:09:40
用手机看
随着电子游戏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虚拟世界。近日,世界卫生组织(WHO)正式将“游戏障碍”定义为一种疾病,并纳入《国际疾病分类》,预计将于2022年1月起正式生效。这一举措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“游戏障碍”是指个体由于过度玩游戏而导致的显著损害,包括个人、家庭、社会、教育、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损害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,患有“游戏障碍”的病人至少会在12个月的时间里表现明显才有可能被下达游戏障碍的诊断。
游戏障碍的具体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:
对游戏行为的开始、频率、时长、结束、场合等失去控制;
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;
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,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;
对游戏的冲动无法被抑制,即使意识到过度游戏可能带来的问题,也无法自控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,全球范围内游戏障碍的患病率约为5%,以男性、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。在中国,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,游戏相关问题的患病率为3.5%-17%。
预防游戏障碍的关键在于提高公众对游戏成瘾的认识,并采取以下措施:
正确认知游戏,了解游戏成瘾的危害;
监控游戏行为,避免过度沉迷;
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,丰富兴趣爱好;
加强家庭教育,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游戏。
治疗游戏障碍主要依靠社会心理干预,包括心理咨询、认知行为疗法、家庭治疗等。此外,一些医疗机构也开展了药物治疗,但效果有限。
将游戏障碍纳入疾病分类,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游戏成瘾的认识,推动相关研究和治疗方法的进步。然而,这也给游戏产业和游戏玩家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游戏产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,加强游戏内容审核,防止游戏成瘾;
游戏玩家需要提高自我意识,合理安排游戏时间,避免过度沉迷;
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,为游戏障碍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。
总之,游戏障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。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游戏障碍,让游戏回归娱乐的本质。